专业护航健康,实践点亮价值——我校开设体育保健课
“以前总觉得体育离自己很远,现在不仅能安全运动,还能为校园赛事出份力!”本学期,我校体育教学部以“专业教学+参与实践”的特色模式,专为特殊情况无法同步参与常规体育课的学生开设的体育保健课,成为校园里温暖的教育风景,收获了学生们的一致点赞。
这门课程的落地,凝聚着一支“硬核”师资团队的心血。体育教学部班子牵头课程立项与整体设计,从教学目标到内容框架,全程锚定“安全适配、赋能成长”核心;办公室主任王阳全力协调场地、器材及跨部门资源,保障每一节课顺利推进;体质健康教研室主任李国一课前逐一评估学生身体状况,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,为教学方案精准“画像”;体医融合教研室主任王昊将医学常识融入运动指导,针对不同病症给出防护要点,让运动更具科学性;小球教研室主任夏野凭借丰富的运动教学经验,把足球、篮球等项目改编为低强度适配版;教师郭广宇深耕一线教学,细致观察学生状态并实时调整教学节奏。六位教师分工协作,构建起“评估-教学-保障”的完整服务链条。
在课程内容设计上,教学团队打破“单一运动训练”的局限,打造了“理论+实践+志愿服务”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。理论课堂聚焦实用知识,涵盖运动生理学基础、慢性病患者运动禁忌、运动损伤应急处理、健康营养搭配等核心内容,通过“案例拆解+视频演示+互动问答”的方式,让学生吃透“怎么动才安全”的底层逻辑。实践环节则兼顾趣味与适配,将足球、篮球、排球、健美操、武术等项目进行“轻量化改造”:足球课以趣味传球、定点射门练习为主,规避高强度对抗;武术课侧重太极基础招式,强调呼吸与动作的配合;健美操则选取舒缓节奏的动作组合,兼顾身体活动与关节保护。
更具特色的是,课程在实践中创新性融入志愿者服务模块,组织学生参与“秋实杯”男女足比赛的场地布置、器材整理、计分辅助等工作,以及校园体质测试中的引导登记、器材协助等服务。“以前都是别人照顾我,现在能帮着老师和同学做事,特别有成就感。”参与志愿服务的同学说道。这种设计不仅让学生在服务中巩固运动技能,更帮助他们走出“特殊群体”的心理误区,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。
如今,体育保健课正在按照既定方向进行,不少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身体活力都有了明显改善。课程负责人李国一老师表示:“这门课的意义不仅是让不能上体育课的学生‘动起来’,更要让他们‘融进来’‘强起来’。未来我们会持续收集反馈,新增更多适配项目与实践场景,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体育教育中收获健康与自信。”
